中原发展报告
“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摘 要】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11月18日,由中原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原发展青年论坛第二届第六次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宿迁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和河南省扶贫办、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实践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我省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受邀出席本次论坛。
一、应加强对精准扶贫问题的理论研究
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吴树兰认为扶贫实践中有很多具体问题值得去研究探索,要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去倒逼解决问题的路径,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创新。扶贫应着重关注三大问题:第一,如何增加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收入,这是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第二,要研究并探索扶贫当中的政策突破;第三,要研究扶贫模式和扶贫机制。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祖玄教授以理论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为切入点来探讨贫困问题,把贫困问题放到整个经济发展大格局中,以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出路。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翠萍教授认为精准扶贫从当前以政府主导的外源式扶贫模式应该向以合作社等村社组织为载体的内生性扶贫模式转变为切入点,应该依托合作社等村社组织,把财政资金入股到合作社,量化到贫困人口上,走内生性扶贫模式的道路。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张良悦教授基于内源性减贫机制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治理、精准扶贫与共享发展的关系。指出精准扶贫中问题产生的根源均在于没有注意内生性减贫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帮扶对象的诉求,不计代价与成本。扶贫应关注乡村治理和社会治理,让社会治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让乡村治理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社区形式,发挥乡村治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作用,通过乡村治理促使内生减贫机制形成。
河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李群峰副教授分析了村庄场面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过程中瞄准偏离问题,指出驻村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履行好外部监督者和扶贫过程主导和参与者职能,扶贫绩效考核要淡化经济考核,重视扶贫先扶志,培养贫困户内源性脱贫能力,同时还应该增加扶贫项目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二、多种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常伟教授分析了安徽省金寨县的光伏扶贫模式。金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精准到户,贫困户识别过程中的村民组、村、乡、县“四级公示”法;工作中由县级分管领导,供电公司、财政局等牵头单位,施工单位和贫困户的多方协同推进;在实施范围和实施项目上实行动态调整扶贫项目。
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田建民研究员介绍了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的“塘约道路”和浙江安吉鲁家村“田园鲁家的案例。塘约村以“三权”促“三变”,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合作社“三套马车”并驾齐驱,探索出“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短短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鲁家村通过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以家庭农场为平台“招商”变“选商”,股份合作有保障“农民”变“股民”等措施,从一个脏乱差的经济薄弱村蜕变为一个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农村、农民、农场共富的中国美丽乡村样板村。“塘约道路”和“田园鲁家”是田园综合的典型,也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完美合作。
河南日报城市经济部主任孙德中分享了金融扶贫的卢氏模式。该县立足深度扶贫,积极创建金融扶贫试验区,破解贫困地区“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全县形成了县金融服务中心、乡金融服务站、村金融服务部的“三级联动、政银融合”的服务体系,建设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深耕绿色、特色、生态和“三产融合”。卢氏县的“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的内涵与扶贫开发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宿迁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殿闯教授介绍了苏北地区的精准扶贫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六大帮扶片区”中,70%以上的乡镇都处于与其他县(区)的交界位置,农户存在普遍的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以及现代农业规模化的推进模式、政策的补助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贫困。这就迫切需要构建资源要素回流机制、资本形成与积累机制、可持续发展载体建设机制等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机制。他提出未来的扶贫帮扶富民需要针对普通农户匹配农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扶贫帮扶的内容与方式,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
河南师范大学驻辉县柳湾村第一书记董国强结合自身的扶贫体会,指出产业扶贫的难点在于适合村情,重点在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扶贫必须让农民看到示范效应,必须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同时结合自己在柳湾村建设网络商城将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体会,指出农村是“老母猪”经济,只要开好头,带头的贫困户赚到钱,其他贫困户自然就会积极跟进,很快就可以将村庄的特色资源转化成财富,迅速实现村庄和贫困户脱贫。
三、精准扶贫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郭伶俐教授指出必须把河南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之下。第一,新时代要具有新的农业产业政策。应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举措。乡村的发展基础、发展目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等都有了很大变化甚至提升,这表明精准扶贫和乡村发展都是系统的过程。第三,河南省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只有利用自身优势打造河南农业产业特色品牌、创新品牌,打造河南农业融合发展品牌,打造河南农村党建堡垒品牌等才能使乡村振兴在河南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驻沈丘县南郭庄村第一书记马永华结合自己驻村帮扶的实际经历认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基层党组织管理理念落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致富带头人是影响村庄脱贫最主要的原因。他提出了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致富带头人,组织村民走出去拓展视野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论坛总结
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强调精准扶贫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在习总书记带领下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指出论坛的举办既是对精准扶贫问题的全面探索,同时也是青年研究者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作为当代青年研究者,应该承担起主力军的责任。希望青年研究者积极参与其中,使河南省精准扶贫事业更上一层楼。他认为本次论坛是理论界和基层一线成功对接和深度交流,具有结构优、空间广、内容全、讨论深的特点,希望本次论坛的举办可以帮助大家找准今后扶贫工作的关键点,立足于我省发展实际,服务大局,聚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为中原崛起贡献力量。
稿源:本文整理自中原发展青年论坛第二届第六次论坛——“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学者观点。
整理:中原发展研究院 李少楠、蔡胜勋